A05版
    上了九十歲的老專家還在思考麽?近一個世紀漫長歲月哪些已淡忘,哪些刻骨銘心?6月初,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。我國稀有金屬工業的開拓者之一、94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東英在一個小時的訪談里,用本色把記者的問號一一拉直。
    “人,要經常滿足喜歡你的人對你的期望”
    記者:您在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倡導“五新”:信息新、裝備新、發展思路新、項目新、人才新?
    李東英:是的。要有新信息,新思路。“五新”里最關鍵的是人才新。
    記者:您最想對年輕科研工作者說什麼?
    李東英:人到這個世界上來,應該有所作為。飽食終日、無所用心沒有意義。這是我的人生觀。怎樣才能有所作為呢?人無完人,應該用其所長,避其所短。找到國家需要和自己所長的結合點,然後在這條道路上努力,對國家有所貢獻。人,要經常滿足喜歡你的人對你的期望,這是我經常考慮的。
    記者:談到新思路,人們說您是把稀土應用到農業領域的第一人。
    李東英:稀土農用的確是咱們國家的首創。上世紀60年代稀土主要用於冶金和在石油化工上做接觸劑。當時糧食緊缺,我們有意識地往糧食、經濟作物上用稀土元素。實踐證明,稀土元素的應用提高了農業產量。
    “最不願看到不按科學規律辦事”
    記者:您組織攻剋了30多種稀有金屬的生產工藝技術,研發出用於“兩彈一星”等國防建設急需的新材料;提出攀枝花鈦資源開發和應用推廣的技術方案與技術政策……什麼支撐您為有色金屬、稀有金屬的科技進步和生產建設作出此番貢獻?
    李東英:要把事情做成,發現規律很重要,尊重規律更重要。尤其制定的政策要符合規律。最不願看到不按科學規律辦事,給國家帶來各種損失。
    記者:我國稀土產能過剩?
    李東英:過不過剩,事在人為。這個要遵循國內國際市場規律,市場上不划算,就少生產。亂採亂挖亂出口不合規律。
    我國稀土資源豐富,但不是只有中國有。要看到一點,是誰用稀土誰占便宜,不是誰賣稀土誰占便宜。因為稀土有優良性能,帶來很高效益。
    “建議主張被採用,併在實踐中發揮作用的時候最開心”
    記者:1939年您考入北京輔仁大學物理系,為何休學幾年?
    李東英:當時得結核病休學,從淪陷區到大後方。從北京坐火車到開封,在開封“偷渡”被日本人占領的黃河,經鄭州、洛陽、西安、寶雞到廣元,最後坐船到重慶,在南山中學教書。抗日戰爭勝利後回到北京。1951年東北工業部安排80多個人到蘇聯學習,我學選礦。第二次留蘇是1956年至1958年。建國初,我國只能生產8種有色金屬。到1957年,有40多種稀有金屬不能生產,是空白。所以我改了專業,在蘇聯稀有金屬研究院學習。
    記者:您什麼時候最開心?
    李東英:看到自己研發的材料服務國民經濟建設和國防,自己的建議主張被採用,併在實踐中發揮作用的時候最開心。
  據新華社
  (原標題:“最不願看到不按科學規律辦事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mtttsx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